Monday, December 29, 2008

美丽的马来西亚

  
《老树》 陈培仁
  
  • 吴亚鸿/Goh Ah Ang


  以前到现在,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在变,我们的世界都一直在变。100年以前有别于50年前,50年前又不同于现在。世界从落后变得先进,由简陋转为繁华;当然,也自清净堕入污染中。我们现在的世界,就如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一样。

  可喜的是,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之下,良好的、或是恶劣的,都有一群热爱艺术的信仰者,默默地在追求与歌颂大地的爱与美,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语言,诠释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这些“爱与美”的使者,将大地清净的容颜展现出来,让更多人有机会赞叹:世界还有感人的一面。

  在这里,和大家介绍马来西亚现代水彩画会呈现的《美丽的马来西亚》,冀望画家透过感人的绘画艺术宣扬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传达爱国的意识;唤醒人们热爱这块土地,爱我们的国家。

  
《峇厘舞者》 戴懋龙 
     
  这些画家描绘马来西亚风光明媚的海边、雪白的沙滩、热情的阳光、神秘的热带雨林和美丽富饶的多元文化社会 ……。同时,配合国内各地水彩画家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亦可增进画家们的情谊,更重要的是促进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

  马来西亚现代水彩画会的成员是曾昭承、曾尔欣、谢幼云、张泰明、周方正、朱时耀、吴尚明、蓝祥安、林家成、罗荣、刘昆文、张耐冬、黄振景、黄健俊、余沐燊、刘培和、何世荣、彭奕浩、彭钊、司徒胜、谢文川、陈培仁、戴懋龙、Tam Teng Choon和Goh Cheng Hai.等。

  这群画家,透过各自不同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为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挥洒缤纷与姿彩,呈现出许多感人的画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心灵的滋润,让我们看了不禁会说:

  “马来西亚,您真美丽。”
  



《周日市集》 蓝祥安

  

《海边》 谢文川


《渔船》 黄健俊


《对岸》 曾昭承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心路——与杨建正谈《心路》水墨画新秀展

  
  
·吴亚鸿/Goh Ah Ang
  
  


《贪·痴》 陈艾霙
  
  

  话说10年前,杨建正与我受邀出席《心路》水墨画新秀作品展的交流会。

  当时, 从8位新秀的作品中,看到他们都在尝试用自己喜爱的题材去创作,
技巧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可在评论会上,发现建正和我的观点有差异。

  以下是交流内容笔录,希望与水墨画爱好者一起来分享。


杨建正(杨)   吴亚鸿(吴) 

杨  :我是以专业画家的身份来和大家谈画。首先我不发表任何意见,先由你
    们来发问。你们要尽量把握这个难得的见面机会,因为我常把时间保留
    给自己,我的时间都用来阅读、思考和创作的。

观众 :请您对八名新秀的作品发表您的看法。

  
多观察多写生

杨  :从这些作品中,我可以知道画者对物体的写生缺乏经验,对主题缺少观
    察。荷花、荷叶、蜜蜂、红毛丹等的造形和生态结构都掌握得不理想。
    水墨绘画除了注重笔墨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画者对绘画主题有充分的
    认识和了解。多观察和常作写生是必要的,作画之前要多参考资料,才
    能画出好的作品。一个画者对基本造形掌握不好,不能谈创作,更不能
    谈美。

观众 :西方绘画艺术着重形式与色彩的表现,东方绘画则偏向精神和内涵的表
    达,对于这一点,杨先生什么意见?

杨  :东方艺术是讲究精神内涵没错,但我还是强调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就
    以右边的这幅作品为例子,小鸡与蜗牛的眼睛,为什么画得那么大?鸡
    脚为何画得那么长,而且瘦得没有肉?我看画者是没办法解释的,假如
    无法讲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含意,哪里还能谈精神与内涵呢?

观众 :杨先生,有一些作品是不用解说的。

杨  :讲不出来就是没有思考。没有内容,才无法用语言传达。像这样的作品
    只是偶得的,画者很难继续画下去,而且会停滞在某个阶段。


《天伦乐》 陈雨彬

用感觉去体会与欣赏

观众 :不能言传并不代表没有思考,有些作
    品是要靠感觉去体会、去欣赏它的
    美。(无 声)

吴  :我个人对这幅《小鸡与蜗牛》的作品
    还蛮喜欢,也能产生共鸣。画者把小
    鸡与蜗牛的眼睛画得大大,夸张得很
    有趣,用笔用墨还算自然。它似乎又
    告诉我们从小就要不时睁开双眼,带
    眼识人,多多关心生活周遭的事。
    有一则禅师公案:“一只小黄鹂飞出
    觅食。回来时母鸟问:可有吃饱?看
    到什么?又听到什么?小黄鹂答吃得
    很饱,但没看到什麽;也没听见什么
    。母鸟说:“除了吃,你还应该多看
看多听听。第二天,小黄鹂回来报告:我看到
池塘边有只老得不能动的白头翁,我把食物给
了他。我还听见黄莺的歌声很悦耳,我要向他
学习。母鸟说:你可以独立生活了,因为你知
道如何生活。”吃是为了生活,生活不只是为了吃。我想画画亦是如此。
 
杨  :一幅画要引起共鸣,首先,画者必须要有很好的画功,如用笔、线条一
    定要很有功力,物体的造形与结构要准确,而且,画者必须懂得如何解
    说自己的画,才有说服力。其实会场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缺点。

观众 :一幅好的画是不用解说的,不需要文字来传达就能与观赏者沟通,一幅
    画不用刻意去说服别人的。

吴  :对于欣赏画,个人认为所谓“视觉语言”的绘画艺术,一幅画主要是通
    过造形、色彩和内容去和观赏者沟通,语言只不过是一座桥梁。

  
作品内涵从历史开始

杨  :要画出有内涵的作品,你们要多读历史,中国的历史那么悠久,一定有
    一些适合你们的题材。身为一个专业画家,我的要求很严格,对创作也
    很严肃。就拿我的秦俑系列来说,题材虽是采用秦代的古物,但它代表
    着华人的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我的画面,背景不是一片单纯的墨色,而
    是一层又一层敷上墨彩,很有空间感。里头藏着无穷的变化,就好像对
    观赏者讲着一个个故事。我将画面涂满,已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留白,
    同时也有实际作用。水墨画留白的部分,往往会因时间一久而出现黄色
    斑点,这些问题在我的画面就不会出现。因此,我认为创作是要很严肃
    的。

吴  :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放心和赤子心的理念,我很推崇。
    有一回,清朝画家任伯年府上雅集,出席者都是能书擅画之士,唯有一
    位只懂书法、不擅绘画的吴昌硕。会上,任伯年邀每位现场挥毫作画,
    吴氏亦不可例外。吴昌硕举笔以书写手法完成作品。任伯年巡视会场所
    有的佳作,看后认为吴昌硕画得最好。
    他说:“好,好在不会画。”
    好一句“好,好在不会画”,这传达了艺术创作是要有赤子心和放心
    的。

杨  :你们知道Picasso吗?我们来谈谈Picasso的创作。他后期的作品虽然很
    抽象,但早期的作品都显示了他的深厚绘画功底。绘画基本的技巧一
    定要有,就如我们要懂得词汇,才能造句,才能写文章。


适时放下形式化技巧

吴  :无可否认,基础的掌握是非常重要,但到了某一个时候,应把太形式化
    的技巧的包袱放下,那才能有所突破。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最好的曲子
    “生命交响曲” 是他在失聪之后所写的。他是以感觉而非听觉来创作
    ,因为破格创作,结果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绘画创作也可以这
    样。

杨  :只要你们勤于练习,你们也能成为专业画家。作为一个画家,你要很自
    私,很贪心。每一个画展都要去看,每一幅画都要仔细地看,多作思考
    ,才能使自己充实。
  
吴  :我看8位新秀都能透过他们的“视觉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心路。虽然他
    们的技法不是很纯熟,以后也不一定要当画家,但无可否认在学习过程
    中所得到的美的知识和熏陶,往后可以运用在他们的生活中。

  
  交流会过后,还听到观众不少的回响。有者认为这样直接地指出作品的好坏,
能够让绘画的门外汉也懂得如何去看一幅画;有者觉得应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评
语,给予初学者一个明确的方向,会比一味的批评来得更实际;有者则认为应该
从一个比较包容的角度,引导观赏者自由的遨游在画家的绘画天地里。

  对这个交流会,我也有一些的感触。8位新秀啼声初试,往后还有很长远的路
要走。任何的打击或挫折都可能使他们一蹶不振。人人都有缺点,差别是缺点的
大小,或多少。就如缺了一角的杯子,还能用吗?其实,除了那微小的缺角之外,
整个杯口都还是圆的。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非常道----周靖化的水墨画

  • 吴亚鸿/Goh Ah Ang  


《弹珠》


《泊位》

  言有道: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看清自己的方向,迈开脚步,就能走出一道路来。

  我想,艺术之道也是如此,走出一道属于自己的路是非常重要的。

  记得在20年前,班上有位名叫靖化的男生对我说:“老师,我不知要画什么才好!”

  “就从生活中去找呀!那些能感动你的,都可以成为好的绘画题材。” 我说。

  说罢,脑子浮现了一帧沙漠玫瑰(俗称富贵花)的摄影作品。那是自己曾经在老家屋前,瞧着一株盛开的沙漠玫瑰,感动之下所拍摄的。我认为这个题材非常适合一向喜欢细腻描绘的他。于是我说:“这照片也许可以作为你的参考资料。”

  一星期后,靖化画了一幅艳阳下的沙漠玫瑰,我看了很喜欢,赞叹地说:“画得真好,尤其是那一片土地的描绘,充分表现出土壤的质感,很精彩。”

  然后,我又对他说:“以前的小孩,常常喜欢在泥沙上嬉戏作乐。我想,你可以把这块土地变成自己的创作天地,画出一些儿时的记忆。”

  当年,靖化的那幅题名为《中午》的沙漠玫瑰作品,曾经被甄选编入1989年中华大会堂的《大马华裔画家作品集》中,这个肯定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让他决定要走绘画这条路。


《五颗红弹珠》
  
  从此,一系列的地面上的‘弹珠’、‘落叶’、‘ 票根’等水彩画作品,不断出现在这位年轻人的笔下。当中,最让人留下印象的莫过于马路上的玻璃弹珠,他也因此被冠上“弹珠画家”的美誉。

  后来,由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靖化的绘画创作思路更为广阔,表现手法也臻熟练。因此,他大胆地改变创作素材,以水墨作为媒介,将一道道的路与一颗颗的弹珠画在宣纸上。这样的创作手法难度较高,但他却能得心应手,巧妙地呈现出极佳的视觉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2003年,靖化就凭着《漫漫长路》水墨画作,成为莎亚南画廊常年美展中的5位优秀画家奖得主之一。这项荣誉得来并非侥幸,我们可以看到,十多年来,靖化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创作理想,付出许多的努力和心血,才能走出今日这道属于自己的路子来。
 
  我认为靖化的《漫漫长路》系列作品,已成功运用了平面设计构成原理,营造出丰富的视觉画面。他将那透澈晶莹的玻璃弹珠画在粗糙的马路上,给人看到对比美学的悦目效果,更可取的是,他通过一条条的道路,道出纷耘繁冗的众生现象,画面流露文人画的赏心美感。

  在看靖化的作品时,我们不仅用眼睛去欣赏,而且还要用心去体会。因为靖化的画中之“道”,不论是大道或小道,道是道,非常道。


  

Thursday, November 6, 2008

菱镜之窗——杨六南的水彩画

  • 吴亚鸿/Goh Ah Ang  

  

《吉胆岛一景》   水彩

  
  画家杨六南在他的画展之前,到巴生来找我,带来了一些作品和照片,让我先睹为快。

  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六南说到:“有人说我把简单的景色画得很复杂。”

  六南画中无数的斑点和色块,看起来好像将明朗简洁的景物复杂化了,甚至是有点被‘破坏’的感觉。

  往往,有‘破坏’就有发现,有发现也才会有新的创建。绘画如此,大自然现象也是。

  日本小林秀雄在《近代绘画》中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所谓颜色,就是被破坏的光线。……太阳的光和地面冲突、溃散,将整个地球染上亮丽的色彩。如果光完全被破坏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天空中看见彩虹。因为骤雨后无数的水滴,可以变成天然的三菱镜,反映出美丽的彩虹……。”

  光在视觉上非常重要,牛顿说:“我们看到色彩,是因为有光。如果世界没有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就没有什么色彩可言。因为有光,有三菱镜,我们可以看到彩虹。”

  六南的双眼就像三菱镜一样,将平庸的景物,分解成细小的色彩粒子和色块,因此他的画面多了一些平凡的眼睛所看不到的色彩,一点点一块块地分布在画面。这种有安排的块状点描与赋彩,带来无限的视觉效果。

  画中的一切,都不是日常所见或相机镜头所捕捉的真实景象,而是由许多大块小块的色彩集合而成的。这些看似中世纪艺术中镶嵌画或是电脑银幕上图片放大的效果,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美感。

  我总觉得,艺术创作贵在于“单纯中求丰富性,在繁复中求整体性”。

  六南的画,表面上看来像是将简单的景色复杂化了,但事实上却是宁静致远。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为文健鼓掌——《昔日情怀》水彩画展观后感

  
·吴亚鸿/Goh Ah Ang
  
《下午茶》

  

《天福宫》 

  仁嘉隆佛光山东禅寺的佛光缘美术馆看邓文健《昔日情怀》水彩画展,只因为欣赏这位青年画家的艺术才情与执著。

  在佛光缘美术馆看画是一种享受,清幽的环境,敞宽的空间让人流连忘返。

  文健的38幅展出作品,让我看了好久。朋友说:“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怀旧情结,所以喜爱他的画?”

  “欣赏画作,‘移情’往往会削减审美的能力。”我说。

  画家《昔日情怀》系列作品中的古厝、庙宇、街道、巷口、旧楼、茶室、台前与台后等作品,在本地艺坛可说是常见的题材。

  虽然如此,我还是喜欢。

  看文健的作品,首先是被画面简练概括的造形所吸引,其次是果断的线条,变化的色彩的和设计的构图。

  邓文健是一位基础扎实的画家,他的速写,用笔得心应手;他的色彩,用色透澈明亮。作品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线条还在颤动,水彩还在渗透,是充满活力的。

  如果您亲睹了他的画作,或许也会为这位青年画家鼓掌,甚至认同,在文健的笔下,通俗的题材,也能展现强烈的感染力和典雅的气息。

  在艺术创作里,重点不在于你画什么,而是你怎样去画。我认为。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刀下留情——写吕辉南的油画

  • 吴亚鸿/Goh Ah Ang 
       
吕辉南作品
  
  
  
  一位学员带了一束孔雀的尾羽到课堂来,这些羽毛,色彩斑斓夺目,非常美丽。

  当时,我们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将一根羽毛分解的话,所见又将是如何?

  结果竟然发现到,从羽轴上拆下来的羽枝显得那么脆弱,每一枝都只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色素,见不到之前的光彩。

  可见,美与丑不是绝对的。美丽的色彩是由于有互相的辉映、互相的对比所营造的。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分析,色相中不同程度的冷暖明暗,各散发不同的效果。暖明之色给人有夺目扩张的感觉,而冷与暗的色彩却有收缩深远之感。由于色彩的不同色相、明度、彩度的错综组合,我们周围的色彩才显得奇妙无穷。

吕辉南作品

  绘画艺术着重造形与色彩的表现,因此,色彩在美术创作中是重要的。

  当我翻阅画家吕辉南的画册时,发觉他善于运用绚烂艳丽的色彩,强调光与影的捕捉,作品刻画时间与气氛的表现,营造出极佳的视觉美感。

  吕辉南的画,有些是画他家乡的所见所闻,如乡间的小路、简朴的村庄、码头渔村等;有些则是大城小镇、街头巷尾、古老建筑的写景,题材都相当的本土。不论是早晨、中午或傍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都一律以油刀来表现,因此画面上的刀痕呈现丰富的肌理,给人一种厚重豪迈的感觉,作品很有气魄。

  吕辉南喜以油彩作画,爱以画刀传情,表现手法是属于印象派的。

吕辉南作品
  

  翻到画册的封底那一页,目光被一幅作品吸引了。辽阔的画面,远远的蓝天配上前方明暗有致的绿色草原和那些远远近近的牛群相映成趣,非常耐看。看着那幅作品,似乎感觉到“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方寸之间,却是蕴含着一股浩然之气。

  将天地纳入方寸之中,抑或用画描写方寸之物,这些是画家的本能。

  在刀光色影相映之中,如果能够适时地‘刀下留情’,一把小小的画刀,还真可以留下许许多多的情与物。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永远的乃群

  
  • 吳亞鸿/Goh Ah Ang


《峇厘风景》 黄乃群水墨画 1995
  


  画家黄乃群老师,我想从桌面上的几粒饭谈起。

  记得有一次,黄老师与我们几位画友一起用餐。几道菜后,一位朋友突然说到:“黄老师,您吃了这么多年的饭,怎么吃成这个样子?您看,满桌都是饭粒!”

  黄老师幽默地说:“你没看到我拿筷子好像握笔一样?当然吃出这个样子啦!”接着他又说:“我不讲你,你讲我,告诉你,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画画更不能乱乱画。”

  对方静了下来,头低低,继续吃饭。

  黄老师的回应,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黄老师这个人真潇洒,吃饭也不忘画画。好几次有机会跟他同桌,看他吃饭,碟子就如他的调色盘,菜肴就像是色彩,一双筷子在不同的菜色盘中来来去去,一下子就说吃好了。

  看他画画亦是如此,画纸摊开,信手拈来,随意点染,皆成佳章。有时,旁观者还来不及看清楚画已好了,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用吃饭的心情画画,用画画的心情来吃饭,那是多么容易却又多么不容易的事。对一位虔诚的画家如黄老师而言,画画与吃饭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画画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黄老师为人不拘小节,画起画来却是认真非常。他虽贵为我国资深的画家,生前一直都强调好的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因此,他老人家每次出门旅行,都会随身携带速写簿以代替摄影机。他总觉得,现场写生才有感觉,才够真实,才能抒发内心对景物感动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他认为速写是一切美术的基础。

  最近,再拜读黄老师的一系列遗作,深深体会到言行一致是成功的阶梯。黄老师是一个说得到做得到的人,他常说的扎实画功、画风稳健,独特风格和豁达的人生观,都一一展现在他的作品中。

  喜用大笔挥写,再以细腻笔触勾勒主题,是黄老师的绘画特色。他的泼墨大笔,看似粗枝大叶,实是胸有成竹。他的细腻小笔,并非雕虫小技,而是行云流水般的潇洒。看他的作品,虽是寥寥数笔,竟能意趣横生,让人如沐春风,予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尤其是看到画面上的留白,更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空白’。空是更大的谦虚,也是更大的骄傲。

  画画画得像吃饭那样轻松,吃饭吃得像画画那么写意,画坛上能有几人。

  黄老师,您乃画家群中的佼佼者,永远是艺坛的骄傲。


    

Monday, September 1, 2008

回归自然 宁静致远(写台湾一代画家吴隆荣印象)

  • 吴亚鸿/Goh Ah Ang


《无上菩提》 吴隆荣

  “艺术必须不断创造才有新的生命,有了生命,艺术才能产生力量,才能持久,才能感动人。”

  30年代台湾新美术运动家谢里法说了以上这番话。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这番话就是至理名言,持久,感动人。这番话,亦是台湾一代画家——吴隆荣的座右铭。

  不久前,笔者出席了台湾第26届世界儿童画展评审,在台湾省立美术馆欣赏了《吴隆荣回顾展》,这是一个美感与意境交融、挚情流露的美术展。

  画者相重,更何况吴隆荣的画展深深吸引了我这时时为艺术发烧的画者,将吴隆荣及其作品推介予艺术爱好者,亦给自己带来一份喜悦。

  在艺术生命中,吴隆荣有他值得骄傲的一页。“做一个现代画家是件严肃的事,而创作应该是居于发自内心的需要。”吴隆荣不仅重视个人作品的艺术性,更身体力行,积极运作各个美术组织,推展美术活动。他认为:艺术是多元化的,是社会化的,更是生活化、人性化的。

  吴隆荣投身教育工作,学校的职务让他精疲力尽却无阻于他的艺术热诚,他仍然忘情地创作、创作。是故,自1963年开始,吴隆荣几乎在每年的台湾各类美展中频频获奖。

  他坚信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他作画的方法是“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作深入的观察,然后予于描写、分析、统整过后,定某个特定部位,作各种形体焦点的陈述,再以辐射般地加以解体、重叠、配合,并注入视觉效果。”

  他告诉笔者:“基本上,我所表白的是最真实的自己。我强调从自我出发,而却归返传统自然怀抱。”

  在艺术领域里,吴隆荣已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他的创作极丰,尤其热忱油画,其作品取材于大自然,以分割画面的独特风格,表现对大自然的热衷。





《白鸽献瑞》 吴隆荣



  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有大部份以动物为主要表现题材,如:<林间的聚会>、<天鹅戏荷图>、<白鸽献瑞>、<人间物语>、<猴来居士>等。其作品画面予人宁静致远的温柔感觉,让人观后自觉心胸宽敞,静谧安详。

  以人物为主题的系列包括<普渡众生>、<思>、<京戏>、<虔诚>、<清静无染>等。在此系列中,画家偏爱佛像的绘画。由此,可窥知画家亦深具佛性,借重佛的庄严宝相,呈献人生的真善美。

  <九份眺远>、<黄土地的感动>、<塞纳河畔>等,乃画家以风景为主要表现题材系列里的部分作品。画家冀望观赏者能通过其作品,领会穿透时光走廊的情感,体验顺流不息的生命。

  画家说:他的作品完成度约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留下的空间给予观赏者自己再发挥想象。他强调:美的自律性就是追求感性与理性的境界,与人性的真善美一样,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成果。

  艺术所讲究的,不只是限于画面的装潢,作品背后的画家美丽的情操与审美观、冀求美感的心灵,能唤起更多共鸣的心,酝酿为社会文化的营养成分。

  吴隆荣,他做到了!



  原载南洋商报艺术空间(19-10-1995)

Friday, July 4, 2008

点线追艺——周靖化和叶宝心书画联展



- 吴亚鸿 / Goh Ah Ang






《静心》 叶宝心张力无限的字画作品,看起来既是书也是画。 



  与线在绘画创作是重要的元素,尤其是东方书画艺术更为明显。

  东方的书画艺术,它们可以是独立存在,也可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书画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艺术。

  巴生有两位热爱东方艺术的画家,他们通过“点线”书画,带领观赏者走入艺术世界。他们是周靖化和叶宝心。



《漫漫长路》 周靖化采用‘玻璃弹珠’隐喻人生,独具一格。



  先从周靖化的点开始。

  在靖化的画中,点就是那一颗颗圆圆的玻璃弹珠。他说:“圆是中华民族生活的精神思想,也是追求生活的指标,不论在人际关系上或人与自然的相处,都应以圆融、圆满为依归。”

  画家的创作以儿时的玩意玻璃弹珠作为主题。在作品中,画家似乎把弹珠人格化了。玻璃弹珠出现在道路上,道出人生的际遇,有者一路顺风,有者坎坷崎岖;有者徘徊路口,有者峰回路转,作品引人深思。



《境系列》 周靖化的平面设计构成原理创作,画面新颖。



  叶宝心,则是以线条出发。

  宝心以绘画形式去经营书法,他强调,懂得看字的,请欣赏‘字’;不懂字的,就欣赏‘构图’。写了三十多年书法的他,幽默地形容自己的创作是走回头路,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从毛笔字中,他找到了从前熟悉的自己。

  在宝心一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用心和耐力。粗犷豪迈的笔触构成的半个或更少的几个字形。作品充满神秘之感,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周靖化与叶宝心,一位‘点到为止’,一位‘线流不息’,点线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书画艺术的意趣和视野。


《水滴石穿》 画面的黑白布局构成抽象的作品,予人一股豪迈的气派。




Monday, June 2, 2008

心中爱笔中意众生情——李自健的艺术创作

- 吴亚鸿 / Goh Ah Ang



《芦苇坡》(红花被系列之七) 1996




  一天,师父对众信徒说:“你们都很有修行,都是好人,下一世又可以投胎做人。”

  一只猴子听了,不甘心地说道:“师父,我也要做人。”

  “你全身都是毛,怎么做人呢?”

  “我身上有毛,但我可以把毛剥光光呀!剥光之后,就可以成人啦!”

  “好,我来帮你拔毛。”师父才只拔了一根毛儿,猴子就痛得吱吱直跳,再也不想拔了。

  “你要把毛剥光光?才拔了一根,就这个样子,你一毛不拔,哪配做人呢?”

  一毛不拔,就是无法布施。小小的布施都无法做到,更遑论能为社会与生命奉献什么了。没有奉献,生命本身毫无光彩,没有付出,就体会不到施比受更有福了。

  佛教界一代宗师——星云大师,凭一个‘佛教靠我’的信念,奉献出大半生的精神,得以使衰落千年的佛教再次复壮。大师所秉持的理念,就是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随时随地的布施。在一九九一年,大师对一位寂寂无名的青年画家的布施,全力支持画家创作,让画家在大师自己的“蒙地拉”精舍安心地创作。

  画家在大师‘人间佛教’奥义的启迪下,顿悟人生,作出一系列的以‘人’为主题、表达‘人性与爱’的百幅现代佛画,将传统的无相、佛相化为芸芸众生之相。画家就凭此系列创作在欧美举行巡回展出,轰动整个艺坛,且被鉴为当代油画界的一颗彗星。他就是——旅美中国油画家李自健。

  作品生活化
  易引起共鸣

  李自健的艺术创作系列,分别有《乡土系列》、《母女系列》、《流浪人系列》、《西藏系列》、《乡土系列——红花被组画》。题材与取景很生活化,作品平易近人,且易引起共鸣。

 有人说,‘母爱’、‘乡土’、‘西藏’与‘流浪人’等系列,皆为当代或历代文化艺术潮流中屡见不鲜的题材,画来画去,还不都是一样。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李自健的一系列创作,是用心用情去画的,是经过画家敏锐的观察、周详的思考和缜密的组织下,细心地一笔一笔在画布上一寸一寸的耕耘而成的。况且,画家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太太王丹慧,在画家创作过程中,协助搜集资料,构思创作等,这些都促使画家的创作内涵更富具深度。因此,观赏者在看自健的画时,不敢轻易地在画面上溜达,而是很细心、很用心地去咀嚼与品尝画家在其画作上每‘一寸’的耕耘与努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画家在其创作道路上,幸运地有一位渊博伟大、慈悲仁爱的星云大师之扶持,在大师‘人间佛教’的滋养之下,自健画作的艺术生命变得更顽强,在现今这片浩瀚的艺术大海扬中,自健的艺术之舟得以得天独厚,继续航行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自健的绘画,是‘人性与爱’的重现。世间众生皆有情,你我都赋予人性,为何唯独自健能将‘人性与爱’发挥得这般淋漓尽致?我们常说艺术家必先是为了感动而创作,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感人的力量。对于喜怒哀乐、变化多端的无常人生,自健想必都曾深深感动过。

  自健的人生体验,是很多人所非能想象的。他生于中国湖南省,少年时代,经历过社会和经济的大动荡,他从贫穷、与至亲离散的悲痛和苦难熬煎中活过来,对于苦难和厄运的体会,可说刻骨铭心。因此,他的感情透过绘画传达出来之后,显得分外感人及扣人心扉。

《孕中妻》(母女系列之一) 1987
  在自健的一系列创作中,《母女系列》最令我感动,许是这系列牵动了妈妈在我心中神圣至伟的地位。

  画中模特儿
  为至亲至爱

  自古以来,母亲的爱都是透彻无染的。母亲的心好似大海,不论是清澈的小溪,抑或污染的河流,大海总是拥之入怀。母亲的心也似天空,天空有时晴有时雨,却无一具体的‘我’,只是无边无际地孕育着大地万物。万物承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发育成长而不自知。

  自健《母女系列》,是他对妻子与女儿的一份感情,从‘孕’一作中孕妇安详的期待新生命的来临,到接着的一系列母亲陪伴女儿成长的片断,表面上是一种成长的纪录,其实,由始至终,这无疑是歌颂伟大母爱的温馨感人之创作。唯有能深入体会与感受母爱的,才能成功地将这份爱的光芒透过彩笔表达出来。

  ‘孕’是《母女系列》中的精品,一幅平实作品中的一位静坐孕妇,一次又一次的牵动着无数观赏者的心。

  星云大师对于这幅《孕》,更是给予至高的评价。

  “画中孕妇低头凝视,似乎正在屏息聆听隆起腹中胎儿的悸动,而若有所思。她的眉宇间充满着母性的慈晖,世间的一切真、善、美,仿佛都集中在这名女子身上。其道何由?啊,是了!‘孕’是宇宙中最善美的期待,而凡有‘待’者,皆需慈忍。慈者,和也;忍者,力也。刚柔并济,乃至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此番因缘和合之理,放诸世间,永不失真。”

  自健说:《母女系列》是我最好的作品。画家爱他的妻女,自然也爱以她们为创作题材的系列作品,由于画家的爱,促使这一系列创作得到升华与拥护。

  李自健是幸福的,他的创作中美丽动人的模特儿,都是他的至亲至爱。有些画家作画,尽量找来最好的模特儿,但,艺术讲求真善美,少了那一份真与那一份爱,即使画得再美,也美得不真。

  除此,《乡土系列》,描绘湖南湘西山区农家的淳朴乡土人情,古老的题材,写尽孺慕情深、手足相依的人间爱。这一系列的代表作,包括‘拔刺儿’、‘姐姐的故事’、‘山妹’、‘小咯咯’、‘暖冬’等。

《十字路口》(流浪人系列之一) 1992


  取材于美国现实社会中的《流浪人系列》,画出美国繁华社会中被遗忘的一群,讽刺性极强,且带批判意味。那些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流浪者,让我们深深感到:有家真好!

  在其创作生涯中,自健也曾前往新疆与西藏,画家显然在那一片土地上,找着了创作灵感,把一系列的高原风情,栩栩如生的捕捉在画布上。


  有一幅作品,空旷的原野中,有一位拥抱幼儿的西藏妇人,伫立在天地之间,背景那么空旷,人显得如此渺小。不管身边、外头的风是如何无情地吹着,依偎在母亲怀里,总是安全与温暖的。


《天地之间》 1985


  《乡土系列——红花被组画》,描绘的都是一些农家婴儿的生活写照,大红花被红彤彤与鲜明的图案,映出了中华文化的缤纷灿烂,也道出了中华儿女是如何在大地母亲的孕育下,默默与坚强的成长。

  纵观李自健的艺术创作,是人性与爱的体现,他那么诚恳地与大家分享对人性与爱的感悟,我们何不也以爱待人呢?








 

Thursday, May 22, 2008

恒久的星光——写艺坛四友情谊50载


  • 吴亚鸿/ Goh Ah Ang


《闺中怨妇》 1985 锺正山作品



  学家朱光潜说:“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黯淡的夜晚因为有了星月而显得明亮动人,粗糙的人生因为有了艺术而显得多彩灿烂。
  
  为大马艺坛铺路

  我国的华人艺坛能够有今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说来应归功于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先驱画家。早期的艺坛,正如有待开发的荒野,全凭一些先驱画家的勤奋开拓和努力耕耘,用心去播种,用爱去灌溉,将原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开垦成为一片欣欣向荣的园地,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就有如黑夜里的星光,点缀了漆黑的夜晚,让我们看到了夜空的美。

  前辈艺术家符致珊、庄金秀、锺正山、林木化,在艺坛上就有如那“漆黑的天空里的几点星光”,照亮了过去犹如漆黑天空一般的画坛,为早期的马来西亚艺坛带来光辉与姿彩。

  为了表扬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艺坛前辈,马来西亚创价学会耗资赞助,并与雪州皇城艺术家协会、MSC国际资讯艺术学院及南洋美专(马)校友会携手合办“五十年艺坛四友联展”,带来四位前辈画家的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同时出版“五十年艺坛四友专辑”,记载和阐述四位前辈的奋斗史和艺坛事迹,让后人了解诸位前辈对我国艺坛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欣赏他们个别的艺术创作。

  这项四位老前辈的联展,其实非常的有意义。除了在歌颂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之外,更重要的是表扬他们四位前辈五十年来固守美术教育的岗位和醉心艺术创作的精神,为本地艺坛栽培了无数的美术人才和创造了无价的精彩杰作。

  如果说四位前辈艺术家是五十年来艺坛上恒久闪烁的数点星光,让我们珍惜这几点星光,同时也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散布更多的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让艺坛永远发光,发光........。




《雪彭公路》 1978 符致珊作品




《宁静》 1998 庄金秀作品


《自命不凡》 1966 林木化作品

Tuesday, May 6, 2008

三人同行三人行




- 吴亚鸿 / Goh Ah Ang


蔡长璜作品
  个星期天,虽然工作繁忙,累了一整天,但听说有三个具有水准的本地青年画家开展览,结果还是兴奋地拖着那疲惫的身子出席观赏。

  来到Valentine Willie 画廊,见到厅中有一套沙发,三张桌子,还有三几张的小椅子,摆设得非常清雅,画廊主任很友善,感觉亲切、温馨。

  《3 Young Contemporaries》 是一项集合了三个不同层面、不同心境和不同思潮的青年人的情感抒发。

  在画廊的右边,有蔡长璜一系列色彩鲜明、感觉强烈,以人物为主的创作。其人物造形粗犷,动作大胆。似乎投入人们处在情欲、恐惧与冲突的不安状态。

  从画家的‘视觉语言’中,听到画家理直气壮、很大声的向社会与人性提出控诉。

  画家在控诉什么?

  从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到画家的呐喊,为自由权、欲望、价值观、名利、思想方式、社会现象作出强烈批判。

  《Siri Pelukan II: Budaya TuanPunya》,画中可以看到我国马来诗人 Samad Said 的诗句。诗中流露着热血沸腾的意识与自我尊严的醒觉,一种水深火热的处境,激昂的怒气弥漫了整幅作品。画家似乎在说:不要继续作沉默的羔羊了!

  有一幅作品,题名《爱》。画中宗教塑像被抛入熊熊的火焰中。火焰的前方有热情拥抱的一景,在右则是写上墨子的词句。墨子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也排斥掠夺战争。其他各派的学说,也有认为爱能救世的说法。

  画家仿佛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并试图唤起人们的共鸣。要拯救人性,最终还需要以爱作为根基。但如果这份爱饱含了杂念、欲望和情欲,最终只能落得欲火焚身,引火自焚,人格如何能够获得提升呢?

  另一些作品,有“民强国富”、“国家原则”全文、“回避、肃静”、“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字眼。这些字义与画面的强烈对比,会引导观画者如何去看这个社会。在人们的眼中,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社会的人民,要的是怎样的民族意识?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国家?这当中有太多太多期盼答案的问题。画家这一系列作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蔡崇扬作品

  接着,看蔡崇扬的作品,情绪就稍微缓和了许多。他的一系列作品,画面色彩朴实厚重,所传达的讯息也比较含蓄,看的时候么没有那么激动。

  在很多幅画中,画家都以建筑物的正面取景,目的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建筑物的表面,而要更深一层的去发掘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以厚彩重叠,务求画出古老建筑物的风貌。画家醉心于战前旧屋,因为他喜爱旧屋的造形结构与图案设计,当然,这也包括了岁月在屋身留下的斑驳痕迹。他爱旧屋所给他的那一份亲切与温暖的感觉。也许,对他来说,没有崭新的高楼那股冲天傲气,旧屋子就好比老爷爷老奶奶一样和蔼可亲吧?

  旧屋在画家的笔下,更显得历尽风霜与陈旧。

  《Anai-anaiing》一作,新建筑物的地基,层层地环绕着旧屋,好似成群的白蚁般要一口一口地把旧屋吞噬。国内有不少的建筑物,就是这样一幢一幢的被吞蚀掉。画家认为,我们不应该国家成长过程的片断抹杀,而是要保存这些‘过程产物’。

  然而,高耸的现代建筑是繁荣社会的象征,现代建筑逐渐取代了旧屋。在这过程中,旧屋似乎又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社会的步伐不断的向前迈进,到底我们要保留这些旧屋,还是要追求繁华呢?这些矛盾的课题,不只是画家个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局所面对的窘境。

  其实,建筑物就好比一个人的皮肤,让人辨别一个人的身份。就如建筑物的外观一样,皮肤的颜色与质感,并不能说明藏在皮肤之下躯体之中的那颗心是善或是恶。

 郭一梅作品




  看郭一梅的画,心情又不一样了。她的画,是属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个女孩成长的片断,是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她的作品,倾向抒情和文学气息。画中的动物、植物,都被用来隐喻个人的寂寞、思念和期望。

  她喜用花卉作为创作主题,尤其是沙漠玫瑰(俗称富贵花,学名是Edenium Obesum)与荷花。

  很喜欢她把其中一些作品提名《花静静地开》。不像有些生物,对自己的存在于价值非常执著。一朵花,不论有多美,它也是静静地开,然后静静地谢。它不会拒绝枯萎,也不会拒绝凋落。

  画静静地开,带给人一种宁穆的美。《家乡的花开了》,却带给离乡背井的人儿一份思乡的惆怅和失落。

  画家爱花,尤其对沙漠玫瑰有一份难解的感情。画中家乡的花树长得很高,花开得很茂盛,许是那儿有诸多的爱来灌溉,有宽大的成长空间。家乡的花开时,飘来的不只是花香,还有至亲的爱和关怀。离开了家庭的庇护,面对异乡那一盆盆还在为生长而挣扎的花,只有让人倍感孤独和增添惆怅。

  另一幅《深夜里的守候》,又是另一种感觉。什么样的人会有那一份心情和时间去等待花开?尤其是在那夜深人静时?

  画家画出了如诗的少女情怀,记录了生命中美丽的时刻与自我的情感。

  看了这三位青年画家的作品,觉得看到了三种心态。

  蔡长璜率直真诚,勇敢地对社会现象提出批判。

  蔡崇扬善意的希望把国家成长的“国成产物”保存下来。

  郭一梅追求诗一般美的意境。

  这个画展,是一种真、善和美的体现。



原载南洋商报《艺术空间》

Thursday, April 17, 2008

向陈东致敬

- 吴亚鸿 / Goh Ah Ang


《生命的喜悦》

 本地艺坛,一提起陈东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甚至有人或脱口而出:“他就是那个专画毕卡索作品的画家。”

  陈东于1975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级纯美术学院。早在60年代,他就非常崇拜20世纪艺术大师毕卡索,因此,数十年来他都在细心钻研立体画派,画了许多毕卡索的作品。他认为要成为一位大画家,首先必须专注研究一位属于自己喜爱的艺术大师才行。也因为这样,陈东孜孜不倦地画了毕卡索作品将近40年。

  有人看了难免会说:“画了这么多年的画,还需要画别人的画吗?”

  已是耳顺之年的陈东,总不跟人家争论,他经常会低声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毕卡索都说:‘If there’s something to be stolen, I steal it.’。”他是在向伟大的艺术家偷师,学习是不可耻的,也是无止境的。

  重温旧作仍有发现
  有一次,他跟我说:“画了越多的毕卡索作品,越发现自己的不足。每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曾说:“两次伸足入水,已非前水。”陈东想必已经深深领会到哲学家的这句话。

  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思维,再加上陈东他高涨的艺术热情,因此,自2002年退休以来,他平均每年画20幅作品。细读他的画,我们会发现陈东是一位非常明智、有理性思考的艺术家,他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感性的处理手法,创造出有自我个性和生命力的作品。

《噢!伊拉克》

  对于自己的创作,陈东自信地说:“我的这些作品感觉很好,它将会成为后人对我创作的主要研究,是会永远流传下去的。”

  作品流传永垂不朽
  一个画家,穷一生为艺术创作,而他们所留下来的作品,最终何去何从是值得关注的。

  对于这一点,陈东有个很好的决定。他将大半生的作品皆捐给马来西亚创价学会,所捐献的作品近200幅。

  我非常认同陈东的做法。一位真正的画家,所关注的是谁将保管与珍惜自己的心血。他们在乎的也许不是一生之中共卖了多少幅画作,而是有多少作品能在世间流传下去,永垂不朽。将作品捐献给有代表性、有声望的艺术馆或艺术团体是明智之举。

  马来西亚创价学会为了感谢画家陈东的捐献,在该会综合文化中心举办一项陈东 “西与东”赠品展,作为表扬和对画家的敬意。画展将于本月20日至27日,一连7天公开展示,冀望有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前往观赏。



Tuesday, April 1, 2008

苍松墨痕——《禹化兴百松图》



  • 吴亚鸿 / Goh Ah Ang




禹化兴作品

  记得《第9届世界和平书画展》于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综合文化中心举行时,我站在展览厅中,目光被一幅苍松图吸引了。

  那幅作品是出自中国郑州名家禹化兴的手笔,画中一棵松树,犹如一位诗人般,玉树临风,悠然自得,看得我十分入神。

  朋友问何以对禹老的苍松那么喜爱?

  我引用了美国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的话:"任何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都散着象征和寓言的意味。"禹老师画松,不是画眼前的一棵松树,而是写出心中的感动。因此他笔下的苍松活得生气淋漓;松即是他,他即是松。

  朋友又问如何才能有这般的修养?

  我说,从前有人问王冕怎样画出好梅花,他回以一首诗: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香满乾坤。"

  这首诗大意是说,我家洗砚池边长出来的树,每一朵花都有墨的痕迹;不是要人夸耀美丽的颜色,只想留下清香的气息溢满天地。

  我想,禹老师笔底的苍松,不是突然生长,而是历经几许岁月,吸取多少墨汁,才能长得如此苍健,如此飘逸。它的美不是为了人们的赞美,也不是为了自炫,而是想把清香留给世界。有禹老师他那不夸耀、也不妄自菲薄的情操,才能画出豁达深邃的作品。

  近数十年来,禹老师竭心尽力的把时间耗费在不断的创作上,更决心自博而约,只画苍松系列。其作品构成常出现仰望长空的姿态,流露一股顶天立地和壮志凌霄的气魄。

  环顾古今中外的艺坛,历代画家真正立意于苍松精神的作品并不多见,禹老师可是其中的佼佼者。

  更难得的是,从1994年以来,禹老师马不停蹄地推展世界和平书画展。他老人家携画走天涯,带着其苍松作品遨游世界五大洲,开拓视野的同时,亦散播'和平'与'爱'的种子。

  德国伟大思想家歌德说:
  真正的旅行,
  不在寻找新的景观,
  而在具备新的眼睛;
  真正的探索,
  不在创造更多的机会,
  而在触及更深的心灵。

  我认为,不逾矩之年的禹老师,在艺坛上,走也走透了,看也看多了,已是时候从心所欲,把自己最爱的苍松编印成册,把美丽的墨痕留给大家。

  《苍松墨痕》是一份艺坛的隽永恩物,因为它蕴涵的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旅行与探索的智慧。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妇女节《画出彩虹》书画展

  • 吴亚鸿/Goh Ah Ang


《春风化雨》 陈艾英作品

 

 天空,总要在雨后才出现红的、橙的、黄的、绿的、蓝的、靛的、紫的缤纷七色的彩虹。

  这道彩虹,是在阳光射入天空的水滴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说她是虚无的,她却是真实的存在。虽然在本质上她并不是实在的物体,但感觉上,她的确丰富了向往美的心灵。

  人们常把彩虹象征美好的符号,因为她是难得的。彩虹难得,因为她是无常的,是无法在刻意追求之下而得到的。对她,人们非常向往,总爱把追求美好比喻为追逐彩虹,天边的彩虹难求,心中的彩虹却是可以营造的。

《花》 黄燕琴作品

  每年3月间,配合三八妇女节这个日子,在雪州巴生总会出现一道别开生面的‘彩虹’,一项清一色以女性书画爱好者所呈现的《画出彩虹》书画展览会,展现女性心中的憧憬和理想,营造出一道道的彩虹。

  这项书画展,已步入第11个年头了,展览会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文化活动表扬女性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一次参展的书画爱好者是陈艾英、谢铭香、郭云珍、黄燕琴、李美玲、林丽珠、何佩燕、李桂盈、陈兰、刘紫芳、李静芬、李妙宽、李丽亮、颜蕙莉、叶秀花、柯秀蓉、刘德华、彭九妹、陈柔妤、蔡丽娇、陈月清、沈映竹、叶容丽、陈娥英、苏运友、邱绣懿、黄小筠、杨学琪、陈睫鹦、蔡金凤、周罗娜。展出作品有水墨画、书法、油画、水彩画和混合媒介的作品。


  《画出彩虹》书画展,不只是绘出一幅幅缤纷五彩的作品,也在每个人心中画上一道彩虹。

  如果人人心中都有彩虹,我想,不必等待雨后初阳,也不用走到旷野郊外,即使我们是生活在寂静简陋的斗室里,终日看不到天,或是在繁忙杂乱的城市中,抑或是处于任何恶劣的环境之下,眼里依然看见红的、橙的、黄的、绿的、蓝的、靛的、紫的——美丽的彩虹。



妇女节《画出彩虹》书画展   
展出日期:3月11日至21日   
开放时间:上午11时至下午5时          
展出地点:巴生太平街43(B)博雅展览室   
联络电话:603-33421753                

《瞬间变化》 陈月清作品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东方彩墨国际心(第2届国际彩墨画展)

- 吴亚鸿 / Goh Ah Ang






(韩国)郭锡孙作品


  水墨画传入亚洲和欧美地区,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其间也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少令人钦仰的各种画派与不同风格,给后代留下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这些资产,是因为有了后人对东方艺术的喜爱,才能世代相传。

  在水墨画发展史上,19世纪中期之后,或许是因为画家们受到传统程式的束缚,抑或是满足于前人的成果,不肯寻求改变革新,屡见摹仿和沿袭前人的绘画作品,造成一股停滞不前的绘画风气。这时期的水墨画创作似乎与整个时代潮流进展的步伐分歧。

  一直到20世纪以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刘海粟、颜文梁等画家的出现,才一扫陈陈相因的创作习气,他们分别以“吸古润今”和“学习新法”的两种形式为水墨画开拓新途径。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画家陶醉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上,使保守的风气依然弥漫整个画坛。

  艺术的步伐,是要与社会的现代化同步的。社会开放和经济的脚步越来越快,传统水墨绘画也要应时革新,这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家所期望的艺坛动向。因此,国际上许多致力于推展东方绘画艺术的组织,都在为朝向‘国际化’和追求‘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

  这个组织是以实现‘彩墨国际化’为宗旨,主张“彩墨艺术是从东方美学思维出发,尊重各民族特质,跨越东西方绘画媒材限制,将任何颜彩与墨色,任何纸质与画布有机地自由使用,成为有别于西方画系的东方新品种。它包容任何形式与技法的使用,尊重任何实验性与独创性的表现,期建立东方特有新画种,实现‘彩墨国际化’的理想。”



(法国)桑钦欧洛作品


  国际彩墨画家联盟是由台湾国际知名画家黄朝湖发起,广邀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葡萄牙、萨尔瓦多、韩国、日本、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和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画家参与组成的,会员共有47人。该联盟也邀请了5位国际及负盛名的画家担任顾问,他们是台湾的刘国松、中国的周韵华、马来西亚的锺正山、韩国的洪石苍和美国的王绮。

  今年的第2届国际彩墨画展,8月初在台中举行,续10月底在澳洲展出后,将于明年7月移师阿根廷举行。

  参展的各国画家是:巴西的林圣扬,萨尔瓦多的马克罗,法国巫志诚,德国萧翰,葡萄牙缪鹏飞,澳洲柯继雄,美国爱德华·波普、林嘉欣、王绮、郭汉深、郑月妹,加拿大陈君立、黄耿卿、刘金芝、杨慧娴,韩国洪石苍、车大荣、李炅洙、郭锡孙、全来植、高莲贞,日本木岛彰、樱庭春来、白井嘉尚,马来西亚锺正山、谢忝宋、吴亚鸿,新加坡锺志邦、赖瑞龙、陈建坡,香港李君毅,澳门袁之钦,桂林杨晓村,厦门洪惠镇,深圳周凯,台湾黄朝湖、顾炳星、李振明、郭少宗、王素峰、叶怡均、吕坤和、曾肃良。

(马来西亚)吴亚鸿作品



  对于落实‘彩墨国际化’的理想,该联盟正策划于1999年12月31日,在全世界20多个城市举行一项‘跨世纪国际彩墨展’,并于画展当天下午3时在同一个时间举行开幕仪式。除此之外,也将透过国际网络将彩墨艺术理念推向全世界。

  他希望从2000年起的国际彩墨双年展能够顺利筹办,让彩墨像功夫、茶、禅一样地普及全世界。

  以国际彩墨画家联盟顾问身份出席8月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开幕仪式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锺正山认为:“不论是水墨画或彩墨画,都一定要有笔墨精神,要有东方境界。缺乏精神内涵的作品,必定不够长远。抛弃东方笔墨而着重在色块与形式的表现,缤纷五彩且过分耀目的作品,定会如古人所说的‘五色令人盲’一样,显得太表面了。”

  虽然跟着时代的转换,水墨画的风貌也与往日有所不同,但就水墨画发展的历史而言,已显现出水墨画已不局限或停留在单纯的艺术层次,它要求的是画家的认知超越于绘画艺术形式,并达到精神和宇宙核心合一的目标。水墨画的发展绝不能盲目去追随西方,应该从东方自己的文化哲思去探讨,以对中华文化深厚的认识作出发。

  西方近百年来千姿百态的绘画形式亦不妨引作攻玉之石,或是部分营养,更重要的是不要丢掉东方人的自尊,要以自己精致的文化茂盛走向世界。在这方面,国际彩墨画家联盟举办的国际彩墨画展,对促进国际艺术的全面发展极具意义。



(美国)拉察诺作品


  把东方绘画艺术带上国际的舞台,是很多热爱东方绘画的人士在努力经营的。让东方绘画在那些冰冻的国土发芽茁壮起来,是大家所期望见到的。

  东方绘画艺术,是否能令东方以外的人所接纳和感动?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世纪中叶,西方几位特出的画家,他们的观念的表现手法,与东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相当接近。

  东方艺术中的绘画与书法,都很注重线条的运用,绘画常以线作为画的造形基础,线条在书法的创作上更是主要的架构。长短、粗细、快慢、干湿的线条笔触,是作品上韵律的主力,往往也能增添画面的韵味。

  在一些曾经以线条来创作的西方画家中,马蒂斯(Henri Matise, 1869~1954)被誉为色彩与线条的游戏家,他以单纯的线条的色彩来构成创作,画面简洁,清晰,如1935年的《玫瑰色的裸妇》、1939年的《音乐》和创作于1948年的《红色的大房间》等作品,就是一些明显的例子。

  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灵魂人物米罗(Joan Miro 1893~1983),他的一系列于1944~1955年之间的画作,都由一些浑厚扑拙的线条构成,画面常出现曲线和符号,与篆书的用笔和布白极为相似。

  瑞士著名画家克利(Paul Klee, 1879~1940)晚年的创作《黄昏时》和《岩山的花神》等作品中,更可看见一些很接近东方文字的符号出现。他的画面处理素材的方式,与书法的‘九宫’观念很一样。

  另外,一位曾于1950年荣获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美展首奖的哈同(Hans Hartung, 1904~1989),其作品也是揉合了东方书法艺术中书写方法的表现方式。

  由此可见,东方绘画艺术的优美格式,是有一定的魅力和价值的。可喜的是国际彩墨画家联盟在力求培育新画种的同时,依然保留了东方的哲理,以东方美学思维出发。

(台湾)黄朝湖作品

  历史上不同的时代,都有一些维护精致文化的人士,因为有了他们这种情怀,好多历代的文物与艺术品,都能流传下来。

  台湾故宫博物馆内有一个近3千年历史的毛公鼎,是周朝时人们用来盛饭的铜鼎。铜鼎底部刻有一些铭文,是毛公用来训勉后代的言句。当毛氏的子孙把鼎内的饭盛干净后,就能读到祖先留下来的教言,其中两句是:“世世代代传香火,子子孙孙永宝用。”

  历经数千多年,这个毛公鼎还能保存得那么好,实为难得。它所带着的训勉教言,更成为后人代代的指引。“子子孙孙永宝用”,是古时的人追求至善至美的证明,即使是一个器皿,也要做到完美且能世代相传,那种心情实在是崇高可敬。

  希望更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情,拥护彩墨画,推展彩墨画,也许它不只能在东方发扬光大,还能立足四海,更能世世代代传香火,子子孙孙永宝用。

Monday, January 14, 2008

风动•旗动•心动(写国际彩墨布旗艺术展)

- 吴亚鸿 / Goh Ah Ang



美国 艾德华·波普 Edward R. Pope (USA)


  看过这样的一则故事:

  有两个人,看到一面旗子在动,其中一人说:“那是风动。”另一人说:“不,那是旗动。”两人为此争论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的另一个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仁者心动。”

  我想,如果没有风,旗子不会飘动;如果没有没有旗,我们也看不到风儿在动。旗子因风而摆动,风儿因旗而显现,它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但假如人们没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想必也无法看到什么风吹旗动。

  今年,国际彩墨画家联盟举办《国际彩墨布旗艺术展》,带来了一个较为不同的展出。在开幕仪式上,为了加强场域的动感与能量,主办当局还安排舞者在仪式中以布旗画作做背景的即兴演出,展现了东方彩墨美学与音韵、动感的结合。

台湾 黄朝湖 Huang Chao-Hu (Taiwan)


  这项“旗画”艺术展,顾名思义,都是画在绸布旗上的画作,在创作形式上已跳出了传统的纸上作画和装裱方式,也打破了旗子作为象征符号的框框。

  旗,在以往的观念里,它是用来象征一个国家、一个军队、一个团体或组织,让人容易鉴认。在中国方面,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就有布帛丝绸的旗帜出现。历代以来,它的形制各异,变化很多。

  通常,旗上或绘或绣或印有各种图案,有日月图像、蛟龙纹、龟蛇纹、鸟隼图纹、鸟类五彩全羽,也有写上文字的。这些旗子,每一面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象征意义。

  话说回来,这次的画展,主办当局邀约了美国、加拿大、澳洲、法国、日本、奥大利、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意大利、阿根廷、英国和港、澳、台湾等17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位当代艺术家,将他们独树一帜的艺术符号描绘在布旗上,可说是为旗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展现了东方彩墨艺术的无限魅力。对整个活动来说,更可谓气势浩大,意义深远。


  据国际彩墨画家联盟会长黄朝湖说,这项画展具有两项挑战任务。

韩国 洪石苍 Suk-Chang Hong (Korea)

  “第一,大胆改以绸布布旗做为创作的素材,让东西方艺术家尝试以前少用过的材质,来表达彩墨艺术创作理念,是属于一种考验,一来突破传统纸上创作的局限性,二来探究布旗上表现的可能性,翼求在布质平台上探寻彩墨艺术创作的新方向,新境地。

  第二,以布旗画布置成具有创意性和装置性的展览形势——将布旗画以悬挂、插立、平贴、或浮挂的各种方式,布置成立体或装置或观念性的场景,让布旗作品完整地呈现彩墨艺术的新特质和新面相,又能突显彩墨旗术国际符码的形貌。”

  这项别开生面且富有意义的画展,今年3月隆重的在台中大墩画廊举行首展,随后将巡回到法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展出,黄会长希望它能带动彩墨艺术的热潮,并激起更多的回响和认同。

  我们深信,彩墨布旗艺术将会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东方彩墨艺术之风,吹动独具一格的彩墨艺术旗帜,感动所有喜爱艺术朋友的心扉。







(原载 30-3-2003 南洋商报 《艺术坊》 )

编按:
国际彩墨布旗艺术展参与画家:--奥地利:Furpass H.-Jorg(Austria);法国:巫志诚, 金惠德, Franck Rollier, Jean-Marie Albagnac, Maria Albagnac Vives (France);美国:王绮,郑月妹,Edward R. Pope, Stephen Addiss(USA);德国:Armin Schmidt(Germany);意大利:Paolo Minoli(Italy);波兰:Grazyna Korpal(Poland);英国:Paul Maslowski(UK);韩国:洪石苍,金来植,高莲贞(Korea);日本:木岛彰,樱庭春来,白井嘉尚(Japan)
澳洲:柯继雄(Australia);巴基斯坦:Ahmed Anver,Mohammed Yousuf,Hanif Shahzad(Pakistan);越南:田辜延,童古隆(Vietnam);泰国:Thammanoon Ruengsawat,Chana Kuanliang(Thailand);新加坡:陈建坡,赖瑞龙(Singapore);中国:杨晓村,武剑飞(China);加拿大:刘金芝(Canada);马来西亚:锺正山,吴亚鸿,谢忝宋,杨建正(Malaysia);香港:陈君立,杨慧贤(Hong Kong);澳门:琥茹(Macau);阿根廷:叶怡均(Argentina);
台湾:陈志宏,萧仁徵,阎振瀛,柯木,陈阳熙,徐永进,高义瑝,曾肃良,林淑女,陈庆坤,朱铭,张韵明,刘国兴,刘献中,李忆含,吴恭瑞,李元庆,白宗仁,廖美兰,黄智阳,洪琼蕊,吕坤和,张进勇,陈柏梁,周明聪,史东锦,林昆山,彭玉琴,徐素霞,刘木林,李茂宗,黄朝湖,钟俊雄,李振明,程代勒,张振辉,庄连东,庄明中,张秀燕,李杉峰,李翠婷,陈映洁,许文融,高碧玉,吴清川,林鸿铭,林炜镇,许辉煌,陈冠君,文霁,黄圻文,何慧芬,刘捷生,王以亮,洪显超,陈建发,陈炳宏,王源东,苏信雄,李明启,庄正德,林永发(Taiwan ROC)。




Wednesday, January 2, 2008

《天相鸿影》张天相的摄影艺术

  • 吴亚鸿/Goh Ah Ang
新加坡  范少华 Fan Shao Hua 

  不久之前,艺术家张天相到我的画室来,谈及他的艺术摄影创作理念与构思,进而说到正在进行的画家肖像摄影专辑的出版,话题很自然的转到他中学的同班同学暨艺坛好友潘国佑画家的逝世。

  说到国佑,天相一时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眼眶之中闪烁着泪光。那一刻,看得出天相与国佑之间深厚的情谊,原来平时有如一条铁汉的天相,其实也有感性的一面。

  国佑的骤逝,让艺坛上下都很惊讶和惋惜,让人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天相说:照相最能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真实的保留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人啊,不可能长生不老,所以,在有生之年,觉得该做的事就尽管去做。于是,天相将多年来所拍摄的肖像作品,作了一个较有系统化的整理,毅然决然地筹备出版一本摄影专辑,算是为艺坛做一点事,另一方面,对自己也算有个交待。

马来西亚摄影家张天相

  身为一个有名的画家兼摄影家,天相挑起这一个担子,希望为当今的艺坛,甚至未来的下一代,留下一些记载着各艺术领域的艺术创作者之真实面目。

  享誉国际艺坛的中国摄影家朗静山曾说:摄影和艺术原本是两回事,摄影只是纪录,艺术则是修剪,如何才能使摄影的相片变成艺术作品,那就要靠艺术家的心思智慧,以心灵来连结‘摄影’和‘艺术’。

  天相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来拍摄艺术家,由于他长期专业于油画创作,而且擅长肖像油画,所以更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和气质,懂得如何捕捉他们的神情和姿态,对于结合摄影和艺术,他都能做得很好。因此,所拍的作品,都具有高超的水准和深湛内涵。

  天相的摄影专辑,重点在于刻画‘艺术家自我面目’,着重艺术家本身的形象塑造和神韵。天相认为,没有艺术家,就不会有艺术作品,艺术家本身的面貌就是一幅写实的‘艺术品’。在欣赏和研究任何艺术品时,认识和了解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相由心生’、‘心由相转’,任何一张脸孔都是各自生命的一个诠释,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个人的容貌,事实上就是个体生命风格的展现,是独一无二的。




Ahmad Fuad B Osman Malaysia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们的长相是天生俱来的,长得如何,或美或丑,我们是无法管理的。在三十岁以前也许可这么说,但,三十而立以后,一个人就要对自己的那张嘴脸负责了。

  摄影师有时会面对一个问题。对象不满意自己的照片,他们会说:“怎么把我拍得那么难看?”

  今日的容貌,都是这些年来自己所经营的结果,我们还能怪谁呢?相机只不过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真相。

Brother Joseph McNally Singapore


  从天相摄影专辑中,看到天相很用心于捕捉每一位艺术家独特的形象,尤其是在脸部的表现,显得神韵跃然,同时,在很多作品中,天相也很强调手的姿势。他认为,无论是画家、书法家或雕塑家,他们无不用到手,都是以一双手,去完成自己的创作构思。

  我们每个人,除了眸子,要算手最能传情。我们所作的事,很多都用到手,手都在纪录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只要一经握手,感觉一下那一只手,是柔滑、粗糙、软弱或结实,手掌的肌肉就会忠实地说出一切。

  拥有灵巧双手的天相,打从中学时代,已开始为一些前辈艺术家和友好拍摄人像,其中包括了马白水、刘其伟、蒋勋、拿督蔡天定、杨帮仪、范友卓、陈金沙、许西亚、龙田诗、庄金秀和新加坡的林友权、刘抗、吴在炎和 Brother Joseph McNally 等等。当时纯粹是随性地拍摄,从没想过要编印成册或做些什么。

  事隔四十多年,天相所搜集的人物肖像数以千计。这些作品,看了令人赞叹不已,那是一些具有纪念性和艺术价值的照片,如果不编印成专辑,真的太可惜了。

  天相终于下定决心,让这些照片重见天日,且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编印专辑的筹备工作开始了,而他也更积极地去猎取新的拍摄对象,决心做好这本马来西亚艺坛上史无前例的艺术摄影专辑。



马来西亚 竺摩法师 Dato' Chuk Mo



  曾几何时,天相皈依佛门,对正在展开着的计划,起了动摇之心。佛说无像,说人身本是臭皮囊。如果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这些相还拍不拍?

  “有相不同于无相,无相又不同于有相,你应该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我说。

  “说的也是,艺术本来就是主观的。”天相认真地说。

  有主观才有个性。所幸,天相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观点,执著于对摄影的偏爱,相拍了,专辑也即将诞生了。

  谈及这本专辑的定名,总觉得以天相自己的名字为题最巧妙。“天相”—— 一张上天赋予的面相。而这一张‘天相’,借用了第三只眼—— 相机,把每一个人的自然天相都给拍下来了。

  天相他就好比艺坛的捕快,北上南下,处处捕捉各个艺术家独一无二的脸孔,就这样,谱出了《天相鸿影》,一本搜集众生相的摄影专辑。

  如果说艺术是不朽的,那么,天相的摄影专辑则是一本演活了许许多多不朽之作的背后那些灵魂人物的剧本,让创作者和作品一样,永垂不朽。





Ahmad Shukri B. Mohamed 2002 Malaysia

Bayu Utomo Radjikin 2002 Malaysia


马来西亚 锺正山 Chung Chen Sun 2002


Fatimah Chik 1999 Malaysia


新加坡 洪祝安 Hong Zhu An 2002


Ismail Hussin 2002 Malaysia


新加坡 梁其栋 Leo Hee Tong 2000


新加坡 吕萍 Lu Ping 2000


马来西亚 沈慕羽 2003


Sylvia Lee Goh 2002 Malaysia


新加坡 陈瑞献 Tan Swie Hian 2002


马来西亚 戴懋龙 Tay Mo Leong 2002


马来西亚 黄崇禧 Wong Teng He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