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印象画·话印象》写画家廖彼得

- 吴亚鸿 / Goh Ah Ang



《锡矿》 1985 廖彼得 Peter Liew



  站在廖彼得的画作前面,总是觉得有一种激情涌上心头。画面那鲜明夺目的色块和粗犷豪迈的笔触中,好像有一股澎湃的气势和力量,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生命中充满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出身在霹雳金马仑山脚下的彼得,从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培养了一份对她的热爱。他的艺术创作里,也不时在歌颂大自然的美。画面散发着欧洲印象派画家作品的韵味,他的作品强烈地流露出印象派的气质,不受文学、宗教、哲学等思想的影响,完全摆脱一切与绘画无关的东西,纯粹以视觉美感的角度出发。 

  彼得在创作时,非常注重与讲究阳光、气氛和时间的刻画。他是一个醉心于追求‘光的神秘’的画家,经常到处写生作画,每看到感动的景物,必定很用心地观察,细心体会,然后才动笔作画。一旦开始画,他会全神贯注地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自然的神韵与光彩扑抓于画布上,让它成为永恒。   


  看他近期的一系列作品,创作题材都是以大自然景色为主。“窥情风景上,钻貌草木中”正是彼得的艺术创作心态。他从大自然的风景草木中去撷取适合的表现题材,透过自己熟悉的绘画语言与符号,述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的风景系列创作,有本土风貌的蕉风椰林、古老建筑、明媚河畔、渔村景色和码头风光等。也有一些是他游览欧洲时所作的异国风光写生作品。   


  在这一系列作品当中,不难发现彼得是以印象派画家的独特技巧,不在调色盘上调配颜色,而是直接地把色彩,分别涂在画布上适当的位置,让色彩在画布上调配出合乎自己要求的视觉彩色。




Spring in New Zealand  1997  Peter Liew


  这种调色法,往往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将黄色与紫色的色块相靠的点画在一起,然后从较远的一个距离观看,画面上的两种颜色在视觉上就会产生补色作用,互相混合,形成灰色的调子。这就是印象派调色法的特殊趣味,画面的色彩不会浑浊,令人看了感觉清新爽朗。

  彼得的作品,画面杂陈与重叠的色块组合,使观赏者在近距离内只看到粗犷的油刀痕迹与色块。但如果退离作品远一点来看,就能看到画作的整体美。画面的彩度光鲜、层次丰富,显出画者对色彩学的研究和技法的掌握是多么的纯熟,也让人惊叹于画家是如此的善于处理画面的空间、气氛、色彩和光的表现。彼得的艺术创作手法,不是景物的再现,而是呈现个人印象中的大自然之美,同时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体美。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美是应该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的。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对象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看彼得的画中那些乡村、渔船、倒影、花丛、山峦与丛林的朦胧形象,好像在雾中观看景物,若即若离,非常的有趣味。要从朦胧景象中去感受美的意境,也是一种难得的美感经验。

  我们有时要求把周遭的一切看个仔细、剖析得清楚一些、衡量得准确一点,到头来所看到的,往往是审美标准以外的,所以难免看不到美。

  退一步来看,或隔一个距离去看,有时反而看到更美好的一面。




(原载 2-10-1997 《南洋商报〈艺术空间〉》)








No comments: